
柳州五菱神车的失落,昔日荣光为何不再?
五菱神车曾风靡全国,但近年来柳州却似乎失去了存在感,探究原因,可能与其市场定位、竞争环境、产品创新等多方面因素有关,五菱需重新定位自身,加强品牌建设,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力度,以重新赢得市场关注和消费者信任,摘要字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,内容精炼简洁。
2025年夏日,当人们谈论中国最具烟火气的城市,柳州的名字总会被提起。
不是因为钢铁的轰鸣,也不是汽车流水线的繁忙,而是那一碗“闻着臭、吃着香”的螺蛳粉。这座曾以“中国车都”闻名的城市,如今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阵痛与城市转型的双重考验。
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一季度,柳州市GDP同比增长0.8%,较2023年-1.9%的负增长有所回升,但增速仍低于广西全区平均水平(3.2%),在全国100强城市中排名进一步下滑至第89位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.5%,而同期南宁市增长4.3%。汽车产业虽仍是柳州的支柱,但2025年上半年汽车产量同比仅微增0.6%,新能源车占比虽提升至48%,但高端车型占比不足15%,产业“大而不强”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。
曾几何时,柳州是广西工业的“顶梁柱”。2021年,其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,汽车年产量达255万辆,位居全国前三。上汽通用五菱的“神车”宏光MINIEV更是风靡全球,2022年月销一度接近5万辆,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,让柳州这个名字频繁出现在国际财经媒体的头条。
然而,光环背后危机早已悄然浮现,为如今的困局做了铺垫。
柳州到底怎么了?
宏光MINIEV的成功,是柳州汽车产业的高光时刻,却也暴露了其发展路径的致命短板——低利润、低附加值、低技术含量。
据2025年最新财报数据,宏光MINIEV的单车净利润仅为92元,较2023年的89元略有提升,但仍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相比之下,比亚迪2025年单车平均利润已攀升至1.2万元,特斯拉更是高达3.5万元。吉利、长城等车企纷纷向20万级以上中高端市场进军,而柳州的主力车型仍集中在3-8万元区间,陷入“以量补利”的恶性循环。
更严峻的是,当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025年已突破42%,柳州的汽车产业转型却“慢了半拍”。尽管五菱推出了宏光MINIEV、五菱星光等新能源车型,但在智能驾驶、车联网、高端电驱系统等核心技术上仍依赖外部供应商,自主研发能力薄弱。2025年,柳州汽车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.3%,远低于全国2.6%的平均水平,在全国主要汽车城中排名垫底。
如果说汽车产业的困境是“内忧”,那么柳钢的产能外迁则是柳州的“外患”。
曾几何时,柳钢是柳州的“经济心脏”。2022年产值高达1311亿元,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20%。然而,由于地处内陆,铁矿石90%依赖进口,物流成本比沿海高出30%以上。为降低运营成本,柳钢集团将70%的产能转移至防城港沿海基地,柳州本部大幅减产。
这一“向海图强”的战略调整,对柳州而言却是“伤筋动骨”。2025年,柳钢柳州基地产值已较峰值下降超40%,直接导致全市工业增加值下滑,成为GDP负增长的重要推手。更深层次的问题是,柳州未能及时构建起“替代性支柱产业”,在传统产业“退场”时,新兴产业尚未“接棒”,形成产业断层。
2025年,南宁市获得的省级财政支持、重大基建项目、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数量均为全区第一,而柳州则在多个重大项目竞争中落选。例如,广西首个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园落户南宁,而柳州申报的“东盟智能制造示范区”项目仍在审批中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人才与创新的“双荒”。2025年,柳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仅217家,其中入围广西百强的仅14家。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.2件,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。高校资源匮乏,本地仅有一所本科院校(广西科技大学),高端人才外流严重。许多年轻工程师、研发人员更愿意前往深圳、杭州、武汉等地发展,柳州面临“留不住人、引不进才”的尴尬。
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,从“车都”到“智都”
面对困境,柳州并未坐以待毙,而是在多重压力下开启了一场艰难而坚定的转型之路。
上汽通用五菱正全力推进“一二五工程”——即“一个智能平台、两大研发中心、五大生产基地”,全面向智能网联汽车转型。2025年,五菱推出首款高端纯电SUV“星光S”,售价区间18.98-25.98万元,搭载L2+级智能驾驶系统、800V高压快充技术,标志着柳州汽车正式向中高端市场进军。
同时,五菱与华为、地平线等科技企业合作,开发基于国产芯片的智能座舱系统,并在柳州建设“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”,吸引自动驾驶初创企业入驻。2025年上半年,五菱新能源车平均售价已提升至6.8万元,较2022年增长32%,单车利润有望突破500元。
柳钢集团并未放弃柳州基地,而是启动“腾笼换鸟”计划。2025年,柳州本部投资50亿元建设“高端特种钢产业园”,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用超高强度钢、核电用耐腐蚀钢、军工装甲钢等高附加值产品。目前,已有3款特种钢通过国家认证,预计2026年可实现年产值超100亿元,成为柳州工业新的增长点。
柳州正积极布局未来产业。2025年,优必选科技在柳州建成人形机器人Walker S的首条量产线,年产能达5000台,产品将出口东南亚市场。阳光新能源、嘉泽储能等企业落地建设大型储能系统生产基地,填补广西在新型储能领域的空白。
更关键的是,柳州提出“东盟柳州”战略。凭借与越南仅400公里的地理优势,柳州正打造“中国—东盟新能源汽车出口基地”。2025年上半年,柳州对东盟出口汽车同比增长67%,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达40%。五菱在印尼、越南的KD工厂已投产,未来计划在泰国、马来西亚建设本地化生产基地。
螺蛳粉奇迹:一碗粉的“城市IP”革命
如果说工业转型是柳州的“硬实力”突围,那么螺蛳粉则是其“软实力”的逆袭。
2025年,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突破820亿元,同比增长12.7%,其中海外出口额达35亿元,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。从原料种植、酸笋发酵、米粉生产到电商直播、文旅体验,螺蛳粉已形成完整产业链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,螺蛳粉带动了城市品牌重塑。2025年,柳州接待游客达4800万人次,同比增长25%,其中超60%的游客表示“因螺蛳粉而来”。市政府推出“嗦粉地图”“螺蛳粉文化节”“工业+美食”旅游线路,将五菱工厂参观与螺蛳粉制作体验结合,打造独特文旅IP。
柳州的困境,是产业结构单一、转型滞后、资源错配、人才流失的综合体现。它像极了上世纪80年代的底特律,或本世纪初的沈阳——曾经辉煌,却在时代变革中步履蹒跚。
但柳州的希望,也正在于其强大的工业基因、务实的政府行动、以及全民参与的城市认同。它没有放弃制造业,而是在“智造”中寻找新生;它没有固守低端,而是在高端化、国际化中谋求突破;它更用一碗螺蛳粉,证明了文化与产业融合的无限可能。
2025年的柳州,或许GDP增速仍不亮眼,但它正在从“中国车都”向“中国智都”“东盟制造枢纽”“网红美食之都”多元转型。这场转型或许漫长,但方向已明,脚步坚定。
正如那碗螺蛳粉——闻着臭,却香得让人上瘾;看似平凡,却蕴藏着逆袭的力量。柳州的故事,远未结束。
作 者 |元方
作者:访客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huii.cc/show/3499.html发布于 2025-09-09 15:00:49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麻辣财经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