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未来五年,中国资产大爆发时代开启
未来五年,中国将迎来资产大爆发,经济持续增长,投资机遇丰富,随着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、消费升级等领域的快速发展,资产规模将不断扩大,中国经济的活力和潜力将进一步显现,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,这一时期的资产增长将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发展。
随着二十届四中全会的临近,政策信号持续释放,这场关乎价值重估的 “翻身仗”已箭在弦上,中国资产正迎来“打破被动、彰显价值”的关键节点。
文丨麻辣财经特约作者:八爷
最近刷遍全网的《没出息》里,一句 “本来应该从从容容,游刃有余,现在是匆匆忙忙,连滚带爬”让人忍俊不禁。
有意思的是,这种“明明有潜力,却暂时没被看到”的状态,用来形容过去几年的中国资产,竟也有着莫名的贴切。从股市估值长期趴在低位,到优质资产的价值常被低估,中国资产似乎一度陷入“明明基本面扎实,却难获匹配认可”的尴尬。
但随着二十届四中全会的临近,政策信号持续释放,这场关乎价值重估的 “翻身仗”已箭在弦上,中国资产正迎来“打破被动、彰显价值”的关键节点。
1./ 曾被低估的中国资产:价值与价格的错位/
打开全球资本市场的估值表,中国资产的“委屈”肉眼可见。截至 2025年上半年,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仅10倍,而标普500指数市盈率高达25倍,恒生指数市净率甚至不足1倍,股息率却达到4.5%的历史高位。这种估值倒挂并非个例: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突破3.6万亿元,稳居世界第二,新能源汽车、光伏产品等产能占全球半壁江山,但相关板块估值却长期低于国际同行;工业企业利润在2025年8月实现由负转正,同比增长0.9%,但股市反应始终滞后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稳健与资产估值形成鲜明反差——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 134.9万亿元,较1978年增长超366倍,年均增速8.8%,远高于全球3% 的同期水平,2025年预计突破140万亿元,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与长期稳定的增长态势,却未在资产估值中充分体现。
▲图源:东方IC
中国资产的价值被低估,本质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。从内部看,房地产去泡沫化进程中,行业调整带来的连锁反应让市场信心受到冲击,部分投资者将局部风险放大为系统性担忧。从外部看,全球资本在美元强势周期下流向分化,叠加技术封锁等外部干扰,让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评估多了层“谨慎滤镜”。更关键的是,市场估值逻辑尚未跟上经济转型步伐,仍停留在传统增长模式的认知里——要知道,中国已实现发展新旧动能的深度变革,2024年基于专利合作条约申请的专利数量达70160件,比美国多30%、比日本多45%,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跃升至 2025年第10位,成为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,但这些创新成果对应的资产价值却未被充分挖掘。
2./ 价值重估的五大推手:中国资产的“底气来源”/
就在市场纠结于短期波动时,支撑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力量已悄然集结,为“翻身”积蓄了充足动能。
1. 房地产去泡沫化:卸下包袱轻装前行
经过数年调整,房地产市场“挤泡沫”进入收尾阶段。从数据看,重点城市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回归合理区间,房企债务风险通过专项债支持存量房收储等政策逐步化解。更重要的是,“房住不炒”定位下,行业正从“高杠杆、高周转”的旧模式,转向高品质住房和城市更新并行的新生态——2025 年中国城镇化虽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,但内涵持续丰富,城中村改造、地下管网建设、防洪排涝设施完善等城市更新行动加速推进,既消除了资本市场对系统性风险的担忧,更让沉淀在房地产领域的资金有望向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回流,为资产重估扫清障碍。同时,我国正通过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,让行业资产属性从“重资产负债表” 转向“轻资产现金流”,估值逻辑也随之升级。
2. 高质量发展:重塑价值创造逻辑
中国经济正从“规模速度型”向“质量效益型”深度转型,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3%,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 16.2万元/人,“十四五”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达63%左右,内需成为增长主动力。这种转型带来了价值创造的新范式:新能源汽车企业凭借电池技术突破拿下全球60%以上市场份额,光伏企业主导全球产业链标准制定,创新药企自主研发管线数量三年翻倍;传统产业也在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升级中释放新价值,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,80%的传统产业正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效率,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工业增速,现代服务业占比稳步提升,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,经济增长的“含金量”显著提升,必然要求资产估值体系随之升级,优质资产的价值洼地正逐步被填平。
3. 全球资本配置:从“低配”到“超配”的转向
国际资本用脚投票的趋势已愈发明显。2025 年 1 月,中国股票和债券吸引外资净流入超 100 亿美元,其中股票净流入创 2024 年 9 月以来新高,富达投资等资管巨头纷纷宣布超配中国资产,背后是“投资环境确定性+开放红利持续性”的双重吸引力。
从投资环境看,中国已成为全球投资“避风港湾”:截至2024年底,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企业超123.9万家,实际使用外资达20.6万亿元人民币,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实现“清零”,电信、医疗等服务业开放试点稳步推进;而部分西方国家枪支暴力、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突出,投资者安全难以保障。从开放红利看,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,每年近 50 万亿元消费、超20万亿元进口形成庞大市场,已给予所有建交最不发达国家100%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,7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 5000亿美元,美中贸委会调查显示,绝大多数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对维持全球竞争力不可或缺。
更关键的是,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度持续提升——长期保持30% 左右的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,是全球经济“稳定锚”;作为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,新冠疫情期间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“中国段”稳定,当前更建成全球最大新能源产业链,推动过去10年全球风电、光伏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超60%、80%。随着全球经济增速分化,增长确定性更强、估值更具吸引力的中国资产,正成为国际资本分散配置的必选项。
4. 新质生产力:打开价值想象空间
从 DeepSeek引爆全球AI圈,到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,新质生产力的多点突破正在重塑市场预期,绿色低碳与科技创新的“双轮驱动”尤为亮眼。在绿色领域,中国能源转型指数从2020年至 2025年上升66位至第12位,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,水电、风电、太阳能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,每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;2025年6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、充电基础设施近1670万个,均为世界第一,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索尔海姆评价“中国是全球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力量”。
▲图源:东方IC
科技创新领域,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激活全新资产潜力的核心引擎: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,5G基站数量超370万个,为AI应用提供坚实的数字底座;智能算力规模年增速超 70%,支撑了DeepSeek等大模型实现参数规模突破与推理效率提升,更在工业、医疗、金融等领域催生出全新资产形态。工业领域,AI视觉检测系统让传统制造企业设备利用率提升20%,相关智能装备资产估值较传统设备溢价达50%;医疗领域,AI辅助诊断平台使基层医院诊疗效率提高3 倍,数字医疗资产成为资本关注新热点;金融领域,智能投顾、量化交易系统重构金融服务模式,相关技术专利与数据资产的市场价值年均增长 40%。
此外,低空经济、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已有 30 余个省份出台发展规划,深度求索大模型、国产人形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引领全球技术潮流,专利转化率稳步提高,前沿成果加速落地。欧盟委员会 2025年7月报告显示,中国创新综合指数较 2020年提高 31.6个百分点,提升幅度远超美国(15.8个百分点)和欧盟(10.8个百分点),德意志银行甚至用“斯普特尼克时刻”形容这轮价值重估。这种“0到1”的原创突破和 “1到 100”的产业落地能力,让国际资本重新认识中国资产的科技价值。
5. 人民币国际化:重构资产定价话语权
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推进,正从货币维度为中国资产重估注入核心动力,形成“货币主权与资产定价权”的协同进化态势。从基础设施看,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(CIPS)已覆盖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,2025年上半年处理业务金额达90.19万亿元,叠加跨境二维码统一网关试运行,跨境结算效率大幅提升,交易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30%以上。数字人民币的技术突破更开辟了新路径,其依托区块链实现的点对点即时结算,不仅解决了传统跨境支付效率低、透明度不足的痛点,更增强了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信任度。
支付体系的完善直接带动人民币资产吸引力跃升。截至2025年上半年,外资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存量超6000亿美元,处于历史高位,同时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,扭转了此前两年的净减持态势。这背后是全球资本配置逻辑的深刻转变:在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趋势下,人民币资产凭借币值稳定、收益独立的特性,成为分散风险的重要标的,30% 的全球央行明确表示将增配人民币资产。从产业端看,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范围的扩大,更让新能源、高端制造等中国优势产业的资产价值摆脱美元周期干扰——要知道,中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,货物贸易总额连续多年全球第一,这种贸易影响力为人民币资产定价提供了坚实支撑,形成更贴合自身竞争力的定价体系。
3./ 四中全会红利:中国资产的“升值密码”/
如果说上述因素是价值重估的“基础盘”,那么四中全会即将释放的政策红利,就是撬动资产升值的“关键杠杆”,有望让中国资产真正“扬眉吐气”。
1. 新质生产力:科技与产业的 “深度绑定”
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共识,而四中全会预计将进一步明确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”的实施路径。从政策方向看,人工智能、高端制造、绿色低碳等领域将获得更精准的资源倾斜: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可能进一步提高——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已超3.6万亿元,投入强度接近经合组织国家水平,未来有望向底层技术攻关倾斜;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的企业将获得税收减免和融资支持,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会更加顺畅。这意味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将大幅提升,像中芯国际的芯片制造、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等硬科技资产,以及AI算法、量子科技等无形资产的价值,将得到更充分的释放。要知道,中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已初见成效,专利转化率稳步提高,前沿科技成果正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,政策的加码将进一步放大这一优势。
2. 货币政策:稳增长与化债的“双向发力”
面对经济转型期的挑战,货币政策有望迎来更灵活的调整。市场普遍预期,四中全会后我国将适度提高通胀容忍度,为经济修复预留更多空间——这与中国宏观政策“稳中求进、兼顾长短期利益”的一贯逻辑一致,而明显不同于部分西方国家政策的短视化、“翻烧饼”。更重要的是,化债进程将加速推进,通过专项债置换、低息贷款等方式降低地方债务压力,同时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。这一组合拳既能缓解市场对债务风险的担忧,又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——要知道,中国宏观政策始终注重 “预留政策空间”,既保证力度又避免过度刺激,为股市、债市营造更友好的流动性环境,让资产估值获得稳定的流动性支撑。
3. 扩大内需:消费与投资的 “双轮驱动”
内需潜力的充分释放,将为资产价值提供坚实的基本面支撑。预计四中全会将针对性出台三大举措:在消费升级方面,延续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,扩大银发经济、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场景——202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超50万亿元,网上零售额连续12年全球第一,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,为消费增长提供充足动力;在“反内卷”方面,通过完善社会保障、优化收入分配,缓解居民消费顾虑——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高于经济增长,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,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、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稳步提高,民生保障的强化将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;在城市更新方面,加大老旧小区改造、地下管网建设力度,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。这些措施将直接提振消费类、基建类资产的盈利预期,让家电、文旅、建材等板块的价值重估更有底气。
4./ 结语:告别 “被动”,迎来 “好光景”/
曾经“没出息”的中国资产,已经迎来了突破困境、实现价值的最好时机:房地产去泡沫化扫清了风险阴霾,高质量发展夯实了价值基础——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已从2012年的11.3% 提升至2024年的17.1%,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锚;全球资本带来了增量资金,新质生产力打开了增长空间,人民币国际化重构了定价逻辑……而四中全会的政策红利,更将成这蓬勃发展画卷上的点睛之笔。
当政策的东风吹拂估值的土壤,当创新的种子结出产业的果实,被低估的中国资产必将告别“被动时刻”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读懂这场价值重估的逻辑——从“规模驱动”到“创新驱动”的转型、从“传统产业” 到“新质生产力”的跨越、从“货币依附”到“定价自主”的突破,把握四中全会带来的政策机遇,我们就能抓住中国资产“彰显价值”的黄金时期。毕竟,中国经济的跨越与蝶变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,“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”,那些曾被低估的潜力,终将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光芒。中国资产,有出息!
作者:访客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huii.cc/show/5003.html发布于 2025-10-17 15:01:01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麻辣财经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