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俊祥同志逝世消息
陈俊祥同志不幸离世,他的一生致力于事业发展和人民福祉,无私奉献,取得了显著成就,他的离世对家人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损失,陈俊祥同志的逝世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,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,我们对他的离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和缅怀。
据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11月23日消息,2025年11月19日,“两弹一星”事业亲历者,学院客座教授陈俊祥同志逝世。
据介绍,陈俊祥(1933年12月23日—2025年11月19日),四川广安人。1956年8月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,1957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,1958年转入原子工程系本科学习。1963年毕业分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,历任技术员、组长、科研室支部书记、副所长、常务副所长、科技委主任、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等职,研究员职称。2020年被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聘为客座教授。
三十余年科研生涯,陈俊祥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。从青海草原到四川深山,处处留下他奋斗的足迹。1964年10月,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;1969年,国家将核武器研制工作从青海搬迁到四川山区,10多个研究所分散隐蔽到深山之中,上万名科技工作者在四川继续踏上核武器研究之路。
陈俊祥生前回望那段艰苦岁月,科研工作者们的动人事迹仍历历在目,“年轻的时候到青海搞原子弹是保密的,不能讲,也不准谈恋爱,原子弹没有爆炸是不能回家的。后来到搬迁到四川大山沟,条件很艰苦,但是我们都坚持下来了。”
“上班围着仪器转,下班围着锅台转,星期天赶场买鸡蛋。”陈俊祥说,来到四川山区后,科研工作者和家属在当地相当于生活在没有户口、没有学校、没有医院的‘三无社会’里。没有户口,就没有粮票、肉票等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凭证。怎么办?科研人员走起“武器道路”——自己开垦种地、养猪种菜。“星期天一大早就要出发去30里外赶场买一篮鸡蛋,回来路上颠簸,要小心翼翼放慢速度骑自行车,以免打烂鸡蛋。”
研究所分散在不同的山沟,有的研究所之间相距两三百公里,“要和别的研究所一起开2小时会,得坐车来回跑三天。”陈俊祥说,身处大山沟中查阅资料也十分困难,科研工作者一旦发现好的文献资料,就立即用小纸条把相关信息写下来交给梓潼院部的情报中心,再由情报中心派人统一到北京查阅,半年之后,才能收到资料的复印件。
花甲之年,他著书立说传承科学精神,让"两弹一星"故事走进千万人心间。他说,"宣讲'两弹一星'精神,是我余生最重要的工作"。
综合来源: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、四川在线
(来源:政事儿、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、四川在线)
作者:访客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huii.cc/show/6591.html发布于 2025-11-24 14:00:05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麻辣财经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