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品牌败退预警,2025年中国市场将面临哪些日本品牌退出?
据预测,到2025年,一些日本品牌可能会在中国市场败退,这是由于日本企业在华策略不当、市场竞争激烈以及中国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导致的,具体哪些品牌会受到影响,需要进一步观察市场变化和品牌表现。
日本搞事首相一系列骚操作将中日关系再推向谷底。
2025年,中日经贸也在起起伏伏中前行,结合技术变革与消费偏好变迁交织共振。在这一背景下,中国市场虽整体仍具强大吸引力——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同比增长55.5%即是明证。
但并非所有日企都能乘势而上。相反,部分曾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的日本品牌正悄然收缩、转型甚至彻底退出。这种“败退”并非孤立现象,而是全球化红利消退、本土竞争加剧与战略误判共同作用下的结构性调整。
2025年有哪些日本企业或品牌宣布退出或大幅缩减在华业务?这一趋势对中日经贸关系及跨国企业战略带来哪些启示?
从汽车到零售多个领域出现“撤退潮”
三菱汽车的退出堪称最具代表性的案例。2024财年,三菱汽车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市场的销量同比暴跌53%,仅剩7000辆。面对持续亏损和市场份额萎缩,三菱于2025年初正式宣布停止在中国市场的整车生产与销售,关闭位于湖南长沙的合资工厂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三菱并非因短期财务压力仓促撤离,而是经过数年评估后的战略收缩。公司CEO加藤隆雄坦言:“在中国市场,我们已无法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。”这一决策也直接影响其全球业绩,2024财年净利润骤降73.5%,凸显退出中国市场的长期阵痛。
另一家日本企业是松下。尽管松下集团整体仍在加大对华投资(如在上海设立新能源汽车子公司),但其传统家电业务却在加速退出大众消费市场。2025年,松下宣布停止在中国生产低端微波炉、电饭煲等小家电,并关闭天津、杭州等地的部分生产线。取而代之的是聚焦高端护理电器、商用设备及B2B解决方案。
这一“瘦身”策略反映出松下对中国消费分层化的应对:大众市场已被美的、格力、小米等本土品牌牢牢掌控,外资品牌若无价格或技术优势,难以立足。
此外还有东芝,东芝电视早在2018年就已出售品牌授权,如今仅以贴牌形式存在;夏普虽未完全退出,但其手机、电视等消费电子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不足0.5%。2025年,夏普中国官网悄然下架多款智能手机产品线,转而主推商用显示和医疗设备。这标志着日本消费电子品牌在C端市场的系统性溃退。
除制造业外,服务业亦现退潮。全家(FamilyMart)在2025年关闭了华北地区近百家门店,将资源集中于长三角和珠三角;吉野家虽未全面退出,但在二三线城市的扩张计划全面暂停,部分门店转为加盟或联营模式以降低风险。这些调整背后,是本土品牌如罗森(通过收购本土便利店快速扩张)、便利蜂、美宜佳等的强势挤压,以及消费者对“日式标准化”服务的新鲜感消退。
败退原因是多重结构性矛盾叠加
本土竞争对手的全面崛起是最根本的原因。过去十年,中国企业在技术、供应链、数字化和用户洞察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。以汽车为例,比亚迪、蔚来、理想等新势力凭借电动化、智能化优势迅速抢占市场,2025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60%。而日系车企仍以燃油车和混动为主,在电动转型上步伐迟缓,导致产品力脱节。
在家电、电子、零售等领域,海尔、小米、华为、名创优品等企业不仅成本更低,且更懂本地消费者需求,能快速迭代产品。相比之下,许多日企仍沿用“日本总部主导+本地执行”的僵化模式,反应迟钝。
部分日企长期依赖“品质溢价”和“品牌光环”,忽视中国市场变化的速度。例如,三菱汽车曾寄望于SUV红利,却未及时推出符合中国审美的车型;夏普坚持高端定价,却在屏幕技术上被京东方、TCL华星反超。
更关键的是,研发投入本地化不足。多数日企研发中心仍设在日本,中国团队缺乏产品定义权,导致新品上市周期长、功能不符合本地场景(如不支持微信生态、语音助手方言识别弱等)。
日企普遍人力成本高、决策链条长、合规要求严,在激烈价格战中处于劣势。2025年,中国汽车市场价格战白热化,部分车型降价超30%,而日系品牌因利润空间有限,难以跟进。同样,在便利店行业,日系单店运营成本比本土品牌高出20%-30%,在租金和人工上涨背景下难以为继。
尽管经济理性仍是主导,但中日关系波动对部分敏感行业产生间接影响。2023-2024年期间,部分消费者自发抵制日货,虽未形成大规模浪潮,但削弱了品牌好感度。此外,日企在ESG、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合规压力也在增加,进一步抬高运营成本。
部分退出行为源于母公司全球重组。例如,东芝、夏普经历多次拆分出售,消费电子业务已非核心;三菱汽车则将资源集中于东盟和北美市场。中国市场的高竞争、低回报使其成为“优先裁撤”对象。
跨国企业的“中国生存法则”正在重写
需要强调的是,2025年日企在华呈现鲜明的K型分化。
下行分支集中在传统制造、大众消费、低附加值服务领域,如普通家电、燃油车、低端便利店;上行分支聚焦高端制造、核心零部件、新能源、医疗健康、研发中心等高壁垒领域。
数据显示,2025年前九个月,日本对华投资增长55.5%,本田在华两大新能源工厂投产,电装、东洋炭素加大在重庆、成都的布局,松下加码新能源汽车业务——这些都说明高质量日资并未撤离,反而在深化。
这种分化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:中国市场正在从“规模红利”转向“质量红利”。只有具备技术护城河、本地化能力和长期承诺的企业,才能持续获益。
三菱、夏普们的败退,为所有跨国企业树立了反面教材。本地化不是口号,而是生死线:必须赋予中国团队产品定义权、定价权和营销自主权。
此外速度比完美更重要。在中国市场,快速试错、敏捷迭代远胜于“精益求精但迟到”;在中国市场必须拥抱生态,而非孤岛:融入微信、支付宝、抖音、华为鸿蒙等本土数字生态,是触达用户的基础。在性价比主导的市场,单纯强调“日本品质”已不足以支撑溢价。
2025年部分日本企业的败退,是中国市场成熟化的必然结果。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——那个外资品牌仅凭“进口身份”就能收割溢价的时代已经过去。未来,只有真正理解中国、扎根中国、服务中国的跨国企业,才能在这片土地上赢得尊重与回报。
正如资本用脚投票所揭示的:中国仍是全球最具确定性的投资高地之一,日本企业涌向中国市场投资,是日本政客骚操作无法左右的。
作 者 |元方
声明:内容由AI生成作者:访客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huii.cc/show/6612.html发布于 2025-11-24 15:00:05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麻辣财经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