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海鸥长鸣:马来西亚两代人书写中马友谊传奇

在惊涛骇浪中启航
在马来西亚的商业版图上,海鸥集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闪耀了半个世纪的光辉。今年,这个承载着无数梦想与奋斗的企业迎来了它意义非凡的50周年诞辰。
马来西亚海鸥集团的创始人陈凯希先生,是一位在时代浪潮中逆风翱翔的 "南洋赤子"。当第一届 "陈凯希精神奖" 的奖杯揭晓,无数人想起他常说的那句话:"我这一辈子,就做了一件事 —— 架起中马友谊的桥梁。"
这位出生于 1937 年的华裔企业家,童年在日军铁蹄下颠沛流离,青年时代因政治理想入狱八载。出狱时,他身无分文却目光如炬:"马来西亚需要和平发展,而中国商品物美价廉,这就是商机。"
1975 年,陈凯希先生与 80 位战友共同筹集 16.8 万林吉特,在巴生开设了专营中国商品的海鸥商店。创业首年亏损,股东纷纷退股,他变卖家当买下股份,最终以中国蚕蛾公补酒的专营权打开当地市场。这段经历后来被写入马来西亚商业教科书,成为 "海鸥精神" 的最佳注脚 ——做别人不敢做的事,像海鸥一样展翅高翔。
商业帝国背后的慈善之光
陈凯希先生的商业版图从药酒扩展到金融、文旅、医药等领域,却始终坚守 "中国商品专营" 的初心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2014 年他宣布捐出全部个人资产,创立慈善信托基金。陈凯希先生认为,虽然为善不应敲锣打鼓公告天下,但如果旨在宣扬慈善,让社会人士受惠,就应大事宣传,以起抛砖引玉作用。
这种精神在 2022 年 10 月得到最高礼赞 —— 第七届陈嘉庚精神奖追授这位 "中马友好使者"。中国驻马大使欧阳玉靖在颁奖礼上感慨:"陈凯希先生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 ' 华侨旗帜,民族之光'。"
后浪奔涌:陈景岗的传承与突破
面对父亲热衷事业的选择,陈景岗表示自己深感认同。"我们非常支持父亲的决定,海鸥能有今天的发展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,企业的利润来源于社会,现在应该回馈社会,帮助更多需要的人。"
这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“创二代”,正带领海鸥集团开启第二个五十年征程。他以益成茶行为起点,首次提出 “大马仓” 概念,将东方古国的茶文化传向大洋彼岸,推动马来西亚成为仅次于香港的云南普洱茶第二大海外市场;此外,他将数字化转型与 "一带一路" 倡议结合,在 RCEP 框架下构建跨境电商平台;并斥资 5 亿林吉特建设的 "中马健康产业园",将中医药养生理念与现代科技融合。
接过马中友好协会秘书长的接力棒后,陈景岗多次推动举办中马企业座谈会,积极组织两地文化交流,推动马来西亚·中国青少年艺术节带互促教育开放,与湖北开放大学联合举行的非遗文化展在武汉名片黄鹤楼的基础上,拓宽出景泰蓝、扎染、剪纸三种艺术形式,“会说话的艺术”在马中两国人民之间绵延。
精神永续:从家国情怀到人类命运共同体
陈凯希先生留下的不仅是商业帝国,更是一笔精神遗产。当第一届 "陈凯希精神奖" 得主接过奖杯,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荣誉,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。每一位参会者都为那句誓言动容:"让中国商品成为世界了解东方文明的窗口,让马来西亚成为东盟拥抱中国机遇的桥梁。"
从陈凯希先生到陈景岗,半个世纪的光阴见证了一个家族对中马友谊的执着守望。在海鸥集团五十周年诞辰之际,集团的故事已超越商业范畴,他们是海鸥,更是信使,中马友谊的鸣声,将永远回荡在新时代的浪潮之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