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玩了8个小时暴打捞女的反诈游戏,发现这原来部“让捞女从良爱上我”的男频爽剧
我体验了8小时的反诈游戏,主题为“暴打捞女”,游戏过程中发现,这实际上是一部男频爽剧,剧情聚焦于如何让“捞女”(网络用语,指追求物质的女性)从良并爱上主角,游戏通过反诈元素融入情感剧情,呈现了一种独特的男性视角的恋爱养成体验。
什么游戏,光是名字就让人真情实感地吵起来了?
2025年6月19日,《捞女游戏》以29元的定价正式在Steam发售,次日就超越《黑神话:悟空》登顶国区热销榜榜首,全球热销榜最高位列第3名。
还没来得及开香槟,官方多群及社交平台被删除清空,导演胡耀辉B站账号遭封禁,游戏紧急改名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。
《捞女游戏》起名的艺术程度,堪比给《汉尼拔》起名“饱饱拔食”和“人食部主任”,后者沉浸在艺术世界里不知天地为何物,前者揪住现实社会的矛盾点疯狂集火。
套公式起号果然快,游戏一发布就因“本质是厌女”上了三次微博热搜,又被央视网、新华社等官媒转发,称赞游戏“响应了整治网络婚恋乱象行动”。
网上吵得热火朝天,工作室笑着把钱赚了,游戏发售6天就狂揽340万美元。更是吸引了无数慕名前来尝尝咸淡的网友:
“一边说反诈一边说厌女,一看海报又是一个男的被无数美女包围。披着攻略美女的老套路,这游戏究竟做出了什么新东西?”
体验以后我悟了:
比起游戏,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更像短剧集合体。
剧情主打一个重生归来复仇爽文:外卖员男主喜欢上女主播,被骗走50万后黑化,成立反捞公司,逐个瓦解捞女们的“变凤凰”组织。
全片由472分钟的影像组成,严格遵循短剧的爽点机制,每隔几分钟就要来个小高潮。选项很少,让人恍惚看了8小时的广告只为助力主人公复仇。
男主的反捞公司严格对标香港缉毒间谍犯罪片,房间摆满电脑和光屏,员工一边捧着笔记本一边用耳麦与男主联络,谈笑间将对面“捞女”身份扒得底朝天。
气氛烘托到下一秒男主就要化身007去拆弹跳飞机了,结果任务来了:让我去跟“捞女”们挨个约会,让她们爱上我。
懂了,写作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,读作《约会大作战》。
这招其实叫以身入局,以牙还牙,男主用亲密关系获取“捞女”资产,成为捞男,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。攻略大boss时,所有人认为继续用约会这招太勉强,但男主认为约会反而是最稳妥的:因为大boss是个注重时间效率的人。
好希望这招对领导也有用。因为领导花了太多时间给我收拾烂摊子,投入了沉没成本,所以“不喜欢也会变成喜欢”——而事实往往是没到35岁就被裁了。
为了加大玩家的时间投入成本,游戏时不时来点出现得突兀,但是令人脸红心跳的粉色小剧情:黑社会女大佬赢了比赛,赌注却是让男主做自己随叫随到的男友,为了弥补当时对男主的大喊大叫,还主动给男主按摩。
看到这里我又悟了,什么“捞女”,什么黑社会大佬,也不过是调情的手段——都是主人的任务。
而攻略黑社会大佬的方式,是带她去吃路边摊炸鸡,在暴风雨夜倾听她的原生家庭创伤。
这已经算走心的了,攻略一位女权博主的时候,男主只需要根据她喜欢的音乐和文艺作品,生成一些对话即可让她彻底“弃暗投明”和“痛改前非”。
比如游戏里的女权博主刚公开支持《芭比》这部电影,肯定了女性力量,转头被男主攻略后be like:
至于为什么她会对男主动心,而不选择一个显然更加博学多才、还能个性化定制对话的AI,可能还是因为男主长得高大帅气还有钱吧。
毕竟,就连事业有成的新时代独立女性,在男主的攻势面前,也会情不自禁地说出这样的话:
整个游戏最高潮的剧情在第三章,功成名就的男主再次遇到当初诈骗自己的女主播,了解到她也是被捞女组织胁迫的。
不得不说胡耀辉不愧是经验丰富的导演,一幕酒馆重逢拍出了无数本番茄小说破镜重圆、爱而不得的精髓,穿插过往两人相处的镜头,竟让无数雄鹰般的男子也落下泪来。
最后看到女主播被组织逼死,不少原本要复仇的玩家也犹豫起来:她有苦衷,她是个好女孩,她和别的女孩不一样。甚至有人为她发明了“捞月光”一词。
明明在讲“捞女”的故事,却各个拿着纯爱的剧本。玩家的终极任务,是劝捞女“从良”。最终她幡然醒悟改邪归正成为纯洁善良的“好女孩”。这对于义愤填膺的玩家何尝不是一种情感诈骗呢?说好的跟捞女抗争到底呢?
为了凸显现实性,游戏开头就摆出许多真实新闻报道,告诉你有多少人被“捞女”骗得倾家荡产,激起你的一腔怒意。而你真正进了游戏会发现,游戏的表达那是十分克制谨慎的。
男主每次会根据不同角色的喜好去攻略,复仇成功后再告诉她们做错了哪里,让她们自己改过自新。于是“捞女”们纷纷落泪,为自己失去的爱情,开始忏悔自己做过的事。
像是高中作文最后一段总是用来升华,男主在每章游戏末尾犹如圣光在侧的神父,开始输出那套正得发邪的价值观。与其说是游戏,不如说花30块买了张电影票,看的还是一部公益宣传片。
反诈的立意也一脚踩进主旋律,北京青年报称赞其为“反诈公开课”,文章被央广网、新华网等官媒转发。
但在从事游戏文案策划的 Kris 看来,她很难把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当作游戏。
毕竟这些技术用b站互动视频都能实现,她开玩笑地说,如果只有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的工作经历来面试游戏岗位,基本可以当没有游戏相关经验对待。
类似几年前爆火的《完蛋!我被美女包围了》(以下简称《完蛋》),影视类游戏更注重拍摄剪辑,而《完蛋》相比之下更像游戏:第一视角不会说话的主人公,支持环境探索、物品交互的玩法……
但在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的体验中,玩家常常会觉得有点出戏。
关键节点有选项分支,但作用不大。哪怕你带着满满的警惕心、励志做个反诈达人,最开始也得被骗50万才能进入下一关。
在第三章男主与女主播重逢时,哪怕玩家心里仍然对女主播心怀戒备,“但是看男主的表演觉得他动了真情”。这一刻,更有一种看着男主的故事,难以入戏的旁观者心态。
Kris对游戏的评价是中规中矩,唯一让她觉得新鲜的,是男主的复仇方式反而“非常女性化”。
一般来说,通过征服对方的情感来进行攻击,是常见的女主角网文套路。网文套路里女性一般是重感情的一方,常常有什么带球跑、重生归来追妻火葬场诸如此类的情节,为情所伤后通过让对方爱上自己得到复仇的爽感。
“没想到也出现在男性的叙事里。”她也没想到,原来男性也会“她不一样”这一套。
作为一名游戏策划,她深谙这类游戏的剧情设计,相比同类游戏并没有特别创新;而作为一名女性玩家,她认为剧情过于悬浮夸张,不值得较真。
“对我来说本身玩起来不会觉得冒犯,这剧情跟架在虚空阁楼上一样。但也许迎合了某种幻想,现实中不存在,但很有情绪。”她形象地比喻,故事游戏“捞女”就好像群体压力的集合体,树了个靶子,再被用艳情的方式击倒。
无论是好女人还是坏女人,都是想象中虚幻的女人。游戏中的男主成了裁夺的判官,又是救风尘的圣人,很难说没有这套配置的版本游戏该如何进行。
其实说到“以爱之名搞钱”的游戏,曾有一款叫《亿万恋人》的性转版“捞男游戏”。2021年7月因为豆瓣上的一个安利帖子《亿万恋人》这个文字冒险类游戏迅速走红,人称“杀猪盘模拟器”。
女主开局继承亿万遗产,邂逅四名完美男子,如果按照恋爱套路写可能是“霸道总裁爱上我”,但游戏开发人水獭想,如果总裁只是个圈套呢?于是游戏主角沦陷时,会突然发现银行账户清零了——原来这四个人都是来骗你钱的“捞男”。
帅哥们在主角身边相继登场,但甜蜜互动全都穿插着盗窃、隐私、监视、窃听、PUA、卖违禁药物等。在设计这部分剧情时,水獭主要参考的是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真实判例。
结局跟捞女的纯爱故事完全相反:主角的最后任务,是把“捞男”们直接送进监狱,而“捞男”们从始至终对女主的好感度都是0。
标题《亿万恋人》的也更有迷惑性,当你以为你只是在玩一个普通的恋爱游戏,最后猝不及防被诈骗时,“反诈”的教育意义那一刻就实现了。
再退一步说,《捞女游戏》也不过是部中规中矩的galgame(与美少女进行互动的电子游戏)。
虽然说质感超越短剧,但没了最开始的噱头,愿意花时间下载20G资源就为了看8小时电影、还要在短剧般的剧情中大谈社会议题的人,毕竟还是少数。
我以为没人会在霸道总裁的短剧里讨论反腐败法,但我的男性朋友告诉我:“你信息茧房了”。
在他们男性视角里,到处都是“捞女”的负面新闻,他认为这部游戏的“现实性”已经超越了游戏的形式,存在即是信仰。
原来这部游戏之于男性,就好比耶路撒冷之于西方。下载20G资源的时间和精力,不过是朝圣路上的九九八十一关。
玩过这个游戏,就能证明你的虔诚。
而之后,官方偷偷删除了全程联网,放开盗版限制,并于26日官宣续作,更是让游戏半步封神。至此,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已成为入门圣经,虎扑评价9.7。
玩家不仅把这部游戏奉为圭臬,甚至开始传教。Kris提到她的朋友曾在讨论另一部游戏的现实性时,被人评论:你应该玩点真正有现实性的游戏,比如《捞女游戏》。
她原本并没有被游戏本身冒犯,但认为这种没有边界的病毒式扩散实在“冒犯得不行了”。
在这里讨论剧情逻辑和社会议题没有意义,因为这个游戏只有为了大众爽点乱飞的剧情,甚至于说根本不算什么游戏。
原本极具冲突和张力的捞男捞女,甚至男女对立都成为游戏调情的设定。因为有捞女,所以男主才有机会做捞男,去战斗。因为有对立,所以男主才能以牙还牙做了渣男后,仍然站在道德的最高点,告诉女角色们:善良吧孩子。
Kris向我介绍道,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在游戏圈里属于“热点游戏”。
游戏的成功源于找到了一个有话热度的社会话题,以及一片无人开发的蓝海,能火全看命。当年《完蛋!我被美女包围了》销量达190万份,销售额超8000万元,而类似《完蛋》等仿作以每月5部的速度面世,却一个个都扑得悄无声息,其中90%的销量不到2000份、营收不到8万元。
如果这部游戏最开始起名叫《完蛋!我被捞女包围了》,估计很难激起水花。
“毕竟,游戏模式是难以复制的,热点是时刻变化的,然而资金却是有限的。如果是一个很想在游戏圈长久干下去的策划,是不会去做这样的游戏的。”
毕竟部分游戏策划过程中,“反而是不那么游戏的部分先被确立”。
一般会先确立目标用户,以此为依据确立玩法或模型。与各行业运转的法则相似,钱是永远的动力源泉,这部分需要考虑“能不能招到实现这种模型的人才?有没有资金招到这样的人才?”
至于体验部分,她告诉我,一个游戏完成三分之二,再招文案来包装,都是可以的。
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爆火环节和游戏关系不大,但Kris觉得这游戏做得比较地方在于迎合了互助留言板、情感档案等环节,留言板收集那些被“捞女”欺骗的故事,情感档案则像是如何在情感关系中先人一步。
“这些跟游戏的关系不大,没有游戏性,却迎合了受众。”
毕竟多少人玩游戏也就图一乐,这叫精准提供当代男性稀缺的情绪价值。
玩家爽了,游戏流水也飞了。
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首发打折价29.04元(原价33元),上线即登Steam国区热销榜第6位,全球榜第3位,好评率96%。
与国区影游相比,游戏定价远低于同体量影游的52元—68元。官方曾表示,这个价格需要37万份才能回本。这意味着,该游戏的成本在1221万元左右。
然而根据游戏数据平台SteamDB估算,截至6月25日,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已售出超68万份,全球营收约340万美元。若按国内售价29.04元计算,总收入已接近2000万元人民币,折算下来,游戏上线期间平均每天营收超400万元人民币。
毕竟,谈完一场《完蛋》的恋爱,后面还有无数次类似的恋爱,但是西方只有一个耶路撒冷,朝圣的机会一生难得有一次。
在实打实的金钱流水面前,男女对立也不过是情绪生意的一环。
夜店自媒体「满分激光枪」在谈论游戏的文章中振聋发聩地问:还有什么比“男女对立”更安全、更有话题度、更适合大部分人的题目?
文中记录了一对情侣,男的是男拳厌女博主,女的是女拳厌男博主,两人地下相爱,网上却互相煽动性别对立。毕竟该恋爱的不管怎样对立都会恋爱,精神上的痛苦远不如“晚上吃什么”来得更重要。
而唯有流量是永恒的,也是有规律可循的:“男人点赞,你要把一切表现的像战争,告诉他们要为何而战;让女人点赞,你要把一切表现得像天灾,告诉她们将如何被迫害。”
单纯作为一款游戏来说,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略显平平无奇,但是有了舆论风暴的洗礼,竟已半步入神。在游戏里看起来过家家一般的复仇、毫无逻辑的剧情和对话,一下戳开了大众情绪的宣泄口。
你说是情感反诈提高警惕也好,说是单纯满足幻想的小游戏也罢,这五个“捞女”,反正是实实在在地把钱给赚了捞到了。
编辑|橘总
作者|骨头
设计|胖兔
参考资料:
1.满分激光枪,烂人情侣玩儿完《捞女游戏》,扭头就去网暴对方。2025.06
2.华夏时报,成本仅1200万元!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登顶Steam国区热销榜,互动影游为何频造爆款。2025.06
3.触乐网,《亿万恋人》:一款送给女玩家的“杀猪盘模拟器”?2021.7.21
4.盐财经,五个捞女,吃透全球男人的钱包,2025.6.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