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医药行业“吃药行情”回归:二级市场持续火爆,一级市场回暖还需时日
医药行业再现“吃药行情”,二级市场热度持续不减,一级市场回暖仍需时间,投资者需保持关注,耐心等待市场全面回暖,行业发展趋势向好,但恢复全面增长仍需各方面共同努力。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麻辣新闻8月29日讯(记者 屠俊)无论从整体融资情况还是营收来看,医药行业经历了将近3年的低谷期,2024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深,支付端控费压力显著增大,医疗反腐力度未见放缓等因素叠加下,医药生物行业明显承压。
不过,今年上半年开始,医药行业开始没有人再提寒冬,特别是二级市场,创新药持续火爆。Wind数据显示,申万医药生物一级行业指数自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6日,累计上涨7.81%,该指数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的排名为第5位。截至6月6日,万得创新药指数今年以来更是累计上涨47.98%,显示出医药板块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相对强势。
BD趋势不减,并购加速
对于此轮行情,高特佳投资副总经理王海蛟向麻辣新闻表示,此轮二级市场源于BD(中国的biotech对外授权给跨国企业),由此出海逻辑,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然存在。在国内市场,在集采、医保政策的持续高压下,内部市场受到挤压,这是原来利润的来源,也是再投入研发的来源,前两年在创新力量还没有积累完、形成支撑的同时,资本市场下行,外部补充资源被打断了。而今年以来多项BD交易让中国药企能够出海,对二级市场形成支撑。
那么,目前中国生物医药到底处于什么阶段?
对此王海蛟认为,整体而言,创新药估值逻辑还是市净率的逻辑,根据对外交易金额总额给二级市场定价。不过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,即二级市场在狂欢下,一级市场还处于寒冬。一级市场讲究的是"募、投、管、退",粗略估算,二级市场还得经历6-12个月的持续上涨,钱才会回到一级市场。过去两年,生物医药都在寒冬,复苏需要时间。
与十年前"仿制为主"的形象相比,中国药企已经走到了"原创创新+出海授权"的新阶段。
高盛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上半年,中国贡献了全球50%的新进入人体临床的新药分子,并拥有约1/3的全球创新药在研管线。十年前,这一占比仅为个位数。尤其是在ADC(抗体偶联药物)、BsAb(双特异抗体)等新型药物形式上,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创新来源之一。
与此同时,中国药企在全球BD交易中的活跃度也大幅提升,2025年上半年已占全球交易数量与金额的27%和32%。
为什么跨国药企对中国的创新资产特别感兴趣?多位业内人士在由弗若斯特沙利文主办的2025第十九届沙利文全球增长、科创与领导力峰会暨第四届新投资大会上指出,国内拥有工程师红利和临床资源,国内的创新药企相对于国外的创新资产更具有性价比,价格更低、品质也好,跨国公司不得不买,而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。
除了跨国药企对于中国创新资产进行重估,国内大药企对于biotech的并购也缓缓拉开序幕。
2025年7月15日,中国生物制药公告显示,将以最高9.509亿美元总对价收购上海礼新医药95.09%股权,叠加先前C轮融资已持有的4.91%股权,礼新医药将成为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。剔除礼新账面4.5亿美元现金后,实际交易现金支出约5亿美元。
"中国生物制药并购礼新不是简单的1+1,而是真正的优势互补和战略协同。礼新的早研能力,结合中生最强的临床、注册、生产和商业化综合能力,可以加速推进礼新创新管线的临床开发。例如,此前中生与礼新合作开发的CCR8单克隆抗体LM-108,今年6月底又有第二项适应症被国家药监局纳入突破性疗法。LM-108作为全球进度最快的CCR8单抗,在胃癌、胰腺癌、食管癌等适应症中都表现出优异的临床数据,未来有望成为消化道肿瘤领域的"安罗替尼"。"中国生物制药(1177.HK)执行董事、资深副总裁谢炘指出。
一级市场回暖还需时日,源头创新、AI等成为下一轮创新推动因素
不过。王海蛟也提醒,事实上,全球生物医药还没有完全复苏,目前大家还在想办法让资金回来,解决融资的问题。十年前,我们更多投的是me better项目,现在,me better的产品是无法出海的,而在国内市场,在集采、医保政策的持续高压下,这部分产品面临一定压力;现在我们更关注性价比好的best in class的产品,质量好的同时要性价比高,至于first in class产品还是会受到质疑,投资关注较少。
事实上,如何促进源头创新是推动下一轮创新浪潮的关键。上海交大副校长、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在近日举行的国际肿瘤防治高峰论坛上指出,临床需求是推动医学原始创新的核心动力,只有形成"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回临床"的闭环研究生态,才能真正加速成果转化。当前,我国正在不断完善高水平转化医学平台建设,推动跨学科团队协作,强化医工融合与青年人才培养,并通过区域协同与成果转化基地布局,构建更加开放、系统的医学创新体系。这一体系化的发展路径,为未来肿瘤诊疗的结构性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除了源头创新,多位业内人士指出,AI技术的深度运用将推动生产力改革。由沙利文联合头豹研究院撰写的《中国未来50年产业发展趋势白皮书(第四期)》中指出,中国智能算力规模正以超过75%的年均增速持续攀升。从需求端来看,市场已从追求通用模型转向"场景为王",对能解决核心业务问题的垂直、定制化AI解决方案的需求正加速深化。未来AI产业的核心机遇聚集在大模型、智能体Agent和具身智能三者,这三大支柱的协同发展,将催生巨大的产业价值。